名家博客 - 江雁南
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
南科大要成為教育改革的火炬
座落於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於二零零九年,二零一一年正式開班,它的橫空出世對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猶如平地驚雷。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至今,由於體制內的束縛,已經陳疴累累,用朱清時自己歸結的一句話──「行政化凌駕於學術之上」。零九年成立之際,朱清時從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位退休,受命出任南方科技大學的首任校長,身先士卒,想要已一己之力想要顛覆教育體制的種種束縛。雖然朱清時在體制內高校已經浸染十一年,但是現實的複雜性和困難程度遠超過他的想像。
從南科大的發展來看,南科大目前有三屆學生,第一屆學生四十三人拒絕參加高考,成立教改實驗班;後兩屆學生卻都通過高考選拔,加自主招生考入南科大。學校將先前反對高考的原則更改為:「基於高考,不唯高考」。在南科大已任職四年朱清時把南科大如何改革打了個比喻:「就像登山,不能找最短的路,那容易遇到很多困難,極有可能使你登山失敗。我們要找容易的路,減少前進中的困難,迂迴曲折的達到目標。」
朱清時任期五年,離退休還差一年,但南科大的發展規劃顯然還未成型,下一步南科大如何改,會變成怎樣的一所學校,它對中國高教改革的意義是什麽,對這樣一所刻有鮮明「朱清時」印記的學校而言,一切遠不明朗。接近朱清時的人幾乎都知道他任南科大校長以來,壓力大到每晚失眠,必須服用兩顆安定(安眠藥)。不過這裏的每個學生都視朱清時如慈父,在記者和南科大學生交流中時刻能感受到這種以南科大為榮,同舟共濟的南科大精神。以下是朱清時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的內容:
能否介紹一下學校成立的初衷和現在的發展情況?
最初是為了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麽現在大學培養的創新人才越來越少,高技術也多數是從國外購買的專利。中國缺少原創性的技術,更缺少原創性人才。我們是要探索如何在中國的體制下,培養大批創新人才。
當初以為從零開始,可以避免老學校遇到的障礙。但這幾年遇到很多困難,事無鉅細都要做。最初是籌建,一年之後申請轉正。在去年四月份做到了,然後招生,招教職員工,把學校按高水準的方式建立起來。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政府或社會各界人士對南科大不理解,不知道南科大為什麽要這樣做。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都需要和社會、國家、我們的上層政府溝通,求得他們的支持。比如現在我們招收人才時承諾學校要給他們建科研基地,為人才搭建平台,但建這麽大規模要很多認證手續,政府也不習慣前期投入很多讓你去招人,所以一直到現在科研基地還沒建起來,招的人有的都來了一兩年了,有些人失望等不及了,離開了。
現在的改革途徑是您要做自己想要做的,還是和體制有合作?
做我們想做的,但是要和體制儘量有所配合,以減少前行的困難。就像登山,不能找最短的路,那容易遇到很多困難,極有可能使你登山失敗。我們要找容易的路,減少前進中的困難,迂迴曲折的達到目標。和初衷有些不同,當時想從零開始按照最好的機制做學校,那時候對困難估計不足,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後來調整,我們先找困難少的方向做,前進的快一點容易一點,最終還是要達到我們的目標。
南科大的藍圖劃到什麽程度?
學校正式成立,一百多個教授,二百三十個學生,今年再招四百個學生,新校園已經建好很快搬過去,學校已經初步建成。課程設置健全了。
您建校的方針一直是「去行政化」,這和行政化的關係是甚麼?
這是最終目標,不可能一下子全去掉。我們要在一個一個關鍵問題上去行政化,使得我們去行政化的路走的容易一些。最關鍵的一步:成立教授會,教授會選舉出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成員都是教授中有代表性的佼佼者,我們引進教授要靠教授會投票,程式和國外差不多,要請評審專家評審,評審完了教授會投票決定是否錄取。
機制建立後,保證教授的提升和聘用,都是按照學術標準,在這方面去了行政化。國內決定權是在黨政領導班子手裏,用黨政領導的思維方式判斷一個人,注重表面東西,比如發表多少文章,有多少成果獎,而教授會按照學術標準判斷。
「行政化」是甚麼?這包括哪幾部分?
所謂「行政化」是指學校的前進是靠行政的力量推動的。行政是一個學校不可少的,但是不可以「化」。不能用行政推動學校前進。比如要建什麽專業、系,完全按照行政領導的意見,他們就是好大喜功,不是從學術條件來建。所以過去幾十年間每一所大學都變成綜合性大學。有些學校沒有條件建某些學院。比如一個學校要建法學院,一定要有條件,否則光一個空架子是不行的。這是在學校的發展方向上。二是管理體制上:行政化是誰官大誰說了算。去行政化要做到誰有真理誰說了算,每個人要靠學術成就得到全校的認可,不是靠行政職務。
去行政化對學生的影響?
行政化的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都是行政化標準。我們是:教授治校,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中心。舉個例子,我們是自選專業,小班授課,按照愛好提供科研試驗的條件。教學活動中心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知識培養為中心。
這和您前面提到的行政化辦校,先有架子,再招學生老師有何不同?
不同。我們招一批人進來,根據他們的背景專業再設置系(目前有五個,物理、化學、生物、金融數學、微納器件或材料系),設置好之後,教授在一起大家討論還有甚麼系要設置。籌建之初沒設定要建哪些系,只設定要建理工科研究性大學。現在我們按教授議定的方向設置新系,招新人。來這就是我們的系擴程式。
這對學生公平嗎,進入不完整的學校?
這是一個學生的機遇。如果一個學生在完整的學校裡,他只能享受學校提供的各種設施,但不知道學校是怎麼創建出來的。如果參加了一個學校的創建,可能得到其他學生都沒有知識和經驗。比如我畢業的中國科技大學,一九五八年建校,當初最早進學校的幾批學生,邊建校邊學習,條件差,但中間出了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得到的東西反比正常環境下多。他們得到的不是現成的,而是親眼目睹,親手參與學校的創建。不一定是學校建成後才對學生有利,親眼看到怎麼樣建學校對學生更有利,這樣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你們到底是體制內的大學,還是體制外的民辦大學?
不是民辦大學,從來都是政府辦的大學,只是探索和現有體制不一樣的大學,有人就誤解了,其實我們不是體制外大學。
高教改革大背景下南科大有甚麼特殊性?
管理體制不同,我們是在做實驗,看這樣一所學校在中國的大地上能夠發展怎樣。比如市政府立法運作南科大(《南科大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理事會治理南科大,所以我們不是屬於任何行政機關管理,而是理事會管的,這個機制和香港的大學很相似--香港的大學理事會是特區政府辦的,特首是董事長。我們理事長是市長。但和香港有差異,我們理事會成員沒有做過這方面工作,不像香港有一套很標準的規則,井井有條。我們的規則要靠我們探索和創造。
學校目標是發展到八千個學生,改革方向還和原先一樣嗎?
那是十幾年以後了,到時候教授隊伍應有一千人左右。很多事情肯定不一樣了,但可以保證依然是研究型大學。師生比仍是一比八,保證教授一半時間做科研,一半時間做教學。
黨委在學校的角色?
中國的大學在高教法下運作,規定大學要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我們也要實行。南科大的探索是,校長同時也是黨委書記,變為校長為首的黨委集體領導學校。
高考是不是中國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肯定是必要的一環,但現在的高考走火入魔了,太極端了。必要是因為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工具,如果不考試,大家都開後門,去拼爹,窮人的孩子就沒有出路了。美國英國都有類似的考試,只是形式和內容和我們不同。所以高考改革主要是考什麼、怎麼考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考。
怎麼看現在的高考改革,包括:自主命題、自主招生、一年考兩次?
這種改革沒有抓到核心問題。核心是:高考「考什麼、怎麼考。」具體說就是要過渡到和國際接軌,也要有像SAT一樣的考試,測驗知識掌握情況,也測思維能力,測IQ,還有和學校的面談,綜合評價。高考不應該變得越來越難,讓學生越來越極端的準備才能考好,而是應該讓學生輕鬆學習,能力素質全面成長。如果往這個方向發展,高考可以變成帶動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指揮棒,大家都會重視IQ和全面素質的培養。
高考改革的困難?
大家沒有這個觀念。現在說到高考改革就好像要廢棄考試或者盡量不考試。其實盡量不考試不是個好辦法。有些省現在高考只靠數學、語文、外語,其他考了也做參考成績,這並不是好的方法。知識掌握還是應該考察的,並且應該對上大學起重要作用。
高考應該變成:一是能夠測試中學知識掌握情況,不是怪題難題;二是測試創新素質和能力,如測IQ,要比國外的SAT題目完善的多;三是要有反映各方面素質的考察,如系統的平時成績、平時表現的評估方法。把這些加到高考中間來。這就是廣義的高考。
自主招生,很多學校做成第二次「高考」就不對,還是在測中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自主招生應該考高考之外的東西,IQ,素質,批判思維能力。法國也有類似高考的考試,他們的題目就非常重視批判思維能力。
對異地高考的評價?
贊成,是社會公正中重要的一步,我們一定要讓農村、西部享受好的教育資源。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如果他們的小孩不能在當地高考,回到原籍是非常不公正的。但做起來肯定很複雜。慢慢來,希望以後不用受地域階層。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孩子送往國外讀書,而高考成了純粹草根們的競爭?
這是自然的過程。中國今後的發展主要得力於在國內受教育的留下來的人,他們今後支撐起中國的發展,這是非常好的。在國外受教育回國的不多。而且國外很多學校水平並不高,不一定就比國內的好。
您退休後,這條道路還能堅持下去嗎?
很難保證今後的人怎麼走,我們南科大像一把火炬一樣,點燃了,發出一陣光,讓大家清醒過來,教育改革原來應該做這樣一件事,中國教改就會有各種人來參與,最後改成功的不一定非要是南科大不可。南科大點燃了火炬,歷史使命就完成了,不過我們當然希望最後他能辦的很成功。我工作這幾年的主要目標就是努力嘗試新的改革,比如高考改革。我覺得理想的高考方式(廣義)就是我們現在實行的方式:高考(狹義)成績測知識,自主招生測IQ批判思維,平時表現。如果我們的改革成功了,我們的高考可以慢慢走向世界的路。
有複製性嗎? 比如上海紐約大學直接引進西方制度,但南科大是從零開始。為什麼要走這麼多彎路,不拿現成的模式?
有。從零開始辦的學校是可複製的。南京大學、中科大、哈佛牛津都是從零開始辦的。只不過從零開始辦的學校走的路後來不一樣,質量參差不齊。
上海紐約大學最大的優點是可以照搬紐約大學的東西。矛盾是這些東西以後在中國的人事背景、大體制下能不能成長起來。一旦用中國人做幹部,行政化的概念就都有了。比如課程設置:有些課是不是允許不上呢?也會出問題。他們剛開始會比我們容易,但是以後肯定會遇到矛盾,肯定需要改革,之後就比我們困難了。座落於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於二零零九年,二零一一年正式開班,它的橫空出世對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猶如平地驚雷。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至今,由於體制內的束縛,已經陳疴累累,用朱清時自己歸結的一句話──「行政化凌駕於學術之上」。零九年成立之際,朱清時從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位退休,受命出任南方科技大學的首任校長,身先士卒,想要已一己之力想要顛覆教育體制的種種束縛。雖然朱清時在體制內高校已經浸染十一年,但是現實的複雜性和困難程度遠超過他的想像。
從南科大的發展來看,南科大目前有三屆學生,第一屆學生四十三人拒絕參加高考,成立教改實驗班;後兩屆學生卻都通過高考選拔,加自主招生考入南科大。學校將先前反對高考的原則更改為:「基於高考,不唯高考」。在南科大已任職四年朱清時把南科大如何改革打了個比喻:「就像登山,不能找最短的路,那容易遇到很多困難,極有可能使你登山失敗。我們要找容易的路,減少前進中的困難,迂迴曲折的達到目標。」
朱清時任期五年,離退休還差一年,但南科大的發展規劃顯然還未成型,下一步南科大如何改,會變成怎樣的一所學校,它對中國高教改革的意義是什麽,對這樣一所刻有鮮明「朱清時」印記的學校而言,一切遠不明朗。接近朱清時的人幾乎都知道他任南科大校長以來,壓力大到每晚失眠,必須服用兩顆安定(安眠藥)。不過這裏的每個學生都視朱清時如慈父,在記者和南科大學生交流中時刻能感受到這種以南科大為榮,同舟共濟的南科大精神。以下是朱清時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的內容:
能否介紹一下學校成立的初衷和現在的發展情況?
最初是為了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麽現在大學培養的創新人才越來越少,高技術也多數是從國外購買的專利。中國缺少原創性的技術,更缺少原創性人才。我們是要探索如何在中國的體制下,培養大批創新人才。
當初以為從零開始,可以避免老學校遇到的障礙。但這幾年遇到很多困難,事無鉅細都要做。最初是籌建,一年之後申請轉正。在去年四月份做到了,然後招生,招教職員工,把學校按高水準的方式建立起來。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政府或社會各界人士對南科大不理解,不知道南科大為什麽要這樣做。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都需要和社會、國家、我們的上層政府溝通,求得他們的支持。比如現在我們招收人才時承諾學校要給他們建科研基地,為人才搭建平台,但建這麽大規模要很多認證手續,政府也不習慣前期投入很多讓你去招人,所以一直到現在科研基地還沒建起來,招的人有的都來了一兩年了,有些人失望等不及了,離開了。
現在的改革途徑是您要做自己想要做的,還是和體制有合作?
做我們想做的,但是要和體制儘量有所配合,以減少前行的困難。就像登山,不能找最短的路,那容易遇到很多困難,極有可能使你登山失敗。我們要找容易的路,減少前進中的困難,迂迴曲折的達到目標。和初衷有些不同,當時想從零開始按照最好的機制做學校,那時候對困難估計不足,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後來調整,我們先找困難少的方向做,前進的快一點容易一點,最終還是要達到我們的目標。
南科大的藍圖劃到什麽程度?
學校正式成立,一百多個教授,二百三十個學生,今年再招四百個學生,新校園已經建好很快搬過去,學校已經初步建成。課程設置健全了。
您建校的方針一直是「去行政化」,這和行政化的關係是甚麼?
這是最終目標,不可能一下子全去掉。我們要在一個一個關鍵問題上去行政化,使得我們去行政化的路走的容易一些。最關鍵的一步:成立教授會,教授會選舉出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成員都是教授中有代表性的佼佼者,我們引進教授要靠教授會投票,程式和國外差不多,要請評審專家評審,評審完了教授會投票決定是否錄取。
機制建立後,保證教授的提升和聘用,都是按照學術標準,在這方面去了行政化。國內決定權是在黨政領導班子手裏,用黨政領導的思維方式判斷一個人,注重表面東西,比如發表多少文章,有多少成果獎,而教授會按照學術標準判斷。
「行政化」是甚麼?這包括哪幾部分?
所謂「行政化」是指學校的前進是靠行政的力量推動的。行政是一個學校不可少的,但是不可以「化」。不能用行政推動學校前進。比如要建什麽專業、系,完全按照行政領導的意見,他們就是好大喜功,不是從學術條件來建。所以過去幾十年間每一所大學都變成綜合性大學。有些學校沒有條件建某些學院。比如一個學校要建法學院,一定要有條件,否則光一個空架子是不行的。這是在學校的發展方向上。二是管理體制上:行政化是誰官大誰說了算。去行政化要做到誰有真理誰說了算,每個人要靠學術成就得到全校的認可,不是靠行政職務。
去行政化對學生的影響?
行政化的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都是行政化標準。我們是:教授治校,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中心。舉個例子,我們是自選專業,小班授課,按照愛好提供科研試驗的條件。教學活動中心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知識培養為中心。
這和您前面提到的行政化辦校,先有架子,再招學生老師有何不同?
不同。我們招一批人進來,根據他們的背景專業再設置系(目前有五個,物理、化學、生物、金融數學、微納器件或材料系),設置好之後,教授在一起大家討論還有甚麼系要設置。籌建之初沒設定要建哪些系,只設定要建理工科研究性大學。現在我們按教授議定的方向設置新系,招新人。來這就是我們的系擴程式。
這對學生公平嗎,進入不完整的學校?
這是一個學生的機遇。如果一個學生在完整的學校裡,他只能享受學校提供的各種設施,但不知道學校是怎麼創建出來的。如果參加了一個學校的創建,可能得到其他學生都沒有知識和經驗。比如我畢業的中國科技大學,一九五八年建校,當初最早進學校的幾批學生,邊建校邊學習,條件差,但中間出了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得到的東西反比正常環境下多。他們得到的不是現成的,而是親眼目睹,親手參與學校的創建。不一定是學校建成後才對學生有利,親眼看到怎麼樣建學校對學生更有利,這樣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你們到底是體制內的大學,還是體制外的民辦大學?
不是民辦大學,從來都是政府辦的大學,只是探索和現有體制不一樣的大學,有人就誤解了,其實我們不是體制外大學。
高教改革大背景下南科大有甚麼特殊性?
管理體制不同,我們是在做實驗,看這樣一所學校在中國的大地上能夠發展怎樣。比如市政府立法運作南科大(《南科大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理事會治理南科大,所以我們不是屬於任何行政機關管理,而是理事會管的,這個機制和香港的大學很相似--香港的大學理事會是特區政府辦的,特首是董事長。我們理事長是市長。但和香港有差異,我們理事會成員沒有做過這方面工作,不像香港有一套很標準的規則,井井有條。我們的規則要靠我們探索和創造。
學校目標是發展到八千個學生,改革方向還和原先一樣嗎?
那是十幾年以後了,到時候教授隊伍應有一千人左右。很多事情肯定不一樣了,但可以保證依然是研究型大學。師生比仍是一比八,保證教授一半時間做科研,一半時間做教學。
黨委在學校的角色?
中國的大學在高教法下運作,規定大學要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我們也要實行。南科大的探索是,校長同時也是黨委書記,變為校長為首的黨委集體領導學校。
高考是不是中國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肯定是必要的一環,但現在的高考走火入魔了,太極端了。必要是因為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工具,如果不考試,大家都開後門,去拼爹,窮人的孩子就沒有出路了。美國英國都有類似的考試,只是形式和內容和我們不同。所以高考改革主要是考什麼、怎麼考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考。
怎麼看現在的高考改革,包括:自主命題、自主招生、一年考兩次?
這種改革沒有抓到核心問題。核心是:高考「考什麼、怎麼考。」具體說就是要過渡到和國際接軌,也要有像SAT一樣的考試,測驗知識掌握情況,也測思維能力,測IQ,還有和學校的面談,綜合評價。高考不應該變得越來越難,讓學生越來越極端的準備才能考好,而是應該讓學生輕鬆學習,能力素質全面成長。如果往這個方向發展,高考可以變成帶動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指揮棒,大家都會重視IQ和全面素質的培養。
高考改革的困難?
大家沒有這個觀念。現在說到高考改革就好像要廢棄考試或者盡量不考試。其實盡量不考試不是個好辦法。有些省現在高考只靠數學、語文、外語,其他考了也做參考成績,這並不是好的方法。知識掌握還是應該考察的,並且應該對上大學起重要作用。
高考應該變成:一是能夠測試中學知識掌握情況,不是怪題難題;二是測試創新素質和能力,如測IQ,要比國外的SAT題目完善的多;三是要有反映各方面素質的考察,如系統的平時成績、平時表現的評估方法。把這些加到高考中間來。這就是廣義的高考。
自主招生,很多學校做成第二次「高考」就不對,還是在測中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自主招生應該考高考之外的東西,IQ,素質,批判思維能力。法國也有類似高考的考試,他們的題目就非常重視批判思維能力。
對異地高考的評價?
贊成,是社會公正中重要的一步,我們一定要讓農村、西部享受好的教育資源。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如果他們的小孩不能在當地高考,回到原籍是非常不公正的。但做起來肯定很複雜。慢慢來,希望以後不用受地域階層。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孩子送往國外讀書,而高考成了純粹草根們的競爭?
這是自然的過程。中國今後的發展主要得力於在國內受教育的留下來的人,他們今後支撐起中國的發展,這是非常好的。在國外受教育回國的不多。而且國外很多學校水平並不高,不一定就比國內的好。
您退休後,這條道路還能堅持下去嗎?
很難保證今後的人怎麼走,我們南科大像一把火炬一樣,點燃了,發出一陣光,讓大家清醒過來,教育改革原來應該做這樣一件事,中國教改就會有各種人來參與,最後改成功的不一定非要是南科大不可。南科大點燃了火炬,歷史使命就完成了,不過我們當然希望最後他能辦的很成功。我工作這幾年的主要目標就是努力嘗試新的改革,比如高考改革。我覺得理想的高考方式(廣義)就是我們現在實行的方式:高考(狹義)成績測知識,自主招生測IQ批判思維,平時表現。如果我們的改革成功了,我們的高考可以慢慢走向世界的路。
有複製性嗎? 比如上海紐約大學直接引進西方制度,但南科大是從零開始。為什麼要走這麼多彎路,不拿現成的模式?
有。從零開始辦的學校是可複製的。南京大學、中科大、哈佛牛津都是從零開始辦的。只不過從零開始辦的學校走的路後來不一樣,質量參差不齊。
上海紐約大學最大的優點是可以照搬紐約大學的東西。矛盾是這些東西以後在中國的人事背景、大體制下能不能成長起來。一旦用中國人做幹部,行政化的概念就都有了。比如課程設置:有些課是不是允許不上呢?也會出問題。他們剛開始會比我們容易,但是以後肯定會遇到矛盾,肯定需要改革,之後就比我們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