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高傲或是卑下,無論悲苦或是芬芳,行走江湖,且在人間。不久前,中國內地頂級文學刊物《收獲》雜誌發表詩人余秀華的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讓這位因出生時腦缺氧而腦癱的農村女詩人,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
這一次,詩人余秀華不再寫詩,她自顧自的開始憑借長篇幅的文字抒發自己對於生命的態度。小說描述了生活在農村、幾乎被整個社會漠視拋棄的「腦癱女」周玉,不甘於命運,為了生活、事業、愛情、婚姻與家庭,用詩歌創造出一個平行世界,為自己掙得平等與尊嚴。
小說裏的周玉真實、無所畏懼,在詩歌裏愛著,追逐著,喜悅著。即便常常「摔倒」,即便口袋裏的棉花掉出來,也能變成天上的雲朵。但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身體殘缺的女人,她又無奈著,憤怒著,害怕著,矛盾著,也失落著。她的心裏住著一位充滿憧憬和幻想的少女,但身體的殘缺與貧苦的農村生活,卻剝奪了她追求許多美好的可能。
腦癱的農村女性,入贅的丈夫,有名無實的婚姻,通過詩歌發現自我……小說中那些有跡可尋的片段,正是這位「雲上寫詩,泥裏生活」的傳奇詩人在這眾聲喧嘩的人間行走的痕跡。
和余秀華的緣份,始於她那首標題赤裸、內容顫慄的名為《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詩。早在三年前,她的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四次加印,銷量突破十萬大關,成為二十年來中國銷量最高詩集。那個看起來駭人的標題,也讓這位劍走偏鋒的女詩人在二零一五年幾乎一夜成名。
她說,詩歌,將她生命裏所有的情緒都聯繫起來,成為她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在搖搖晃晃的人間走動的時候的,一根拐杖。只是沒想到,這根拐杖竟讓她意外「走火」。
短暫的三年間,這位被譽為來自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在「腦癱」、「女詩人」、「農婦」的醒目標籤與鎂光燈的追逐下,出了三本個人詩集,她帶著自己充滿「煙火氣」的詩歌在北京大學開講,去香港對談,赴美國交流,上央視舞台,成為紀錄片主角,甚至榮登《紐約時報》榜單……
當然,與成名比肩而來的除了榮耀和讚美,也充斥著質疑和詆毀。
對於有了「經濟基礎」,「出了名就蹬了前夫」的帽子,她卻理直氣壯,高呼萬歲,因為她知道,這場婚姻的終結和錢無關,和詩無關,和他人無關。這個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女人,甘願從自己獲得的版稅中擠出了十幾萬,轉款給那個不愛的男人,而獲得離婚的權利,得到自己一直嚮往的自由。
有人說成名之後的余秀華忙於「社交」,再也無心醞釀好的作品,她坦言自己並不是因為到處走沒有時間,主要是沒了寫詩的心情。而今,她卻由詩歌而迅速轉向小說創作,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小說,開啟生命存在之謎的深度追問與究詰,用行動向讀者呈上一份最好的答卷。
二零一八年,余秀華出版首部散文集《無端歡喜》,在書中,余秀華談人生、談故鄉、談友人,情感質樸滾燙,語言直抵靈魂,呈現出她絢爛的想像力和浩蕩的內心世界,從多個側面生動展現出余秀華作品的風貌。「我怨恨過生活的不公,但幸運的是,真正的喜悅都是來自靈魂深處,而不是外界。」在身體與靈魂的縫隙間,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不安、靈魂的動盪、顯著或隱密的痛苦與喜悅,她寫得用心用力。深受關注的余秀華用散文給世人帶來新的驚喜。■
(余秀華是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嘉賓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