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德國隊在世界盃足球賽狼狽出局的同時,罕見的「姐妹鬩牆」正以雷霆萬鈞之勢,晃動一向以穩定見稱的德國政局,總理默克爾面臨上台十二多年來最大的政治挑戰,好不容意談成的聯合政府才運作一百多天即搖搖欲墜。默克爾和歐盟的難民政策雖早已轉向嚴苛的圍堵,但三年前大開門戶種下的因已轉化為反噬之果,執政盟友反目逼宮,不惜付出兩敗俱傷的代價,聯邦內政部長兼基社盟(CSU)黨魁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不滿歐盟移民協議,以辭職要脅,默克爾聯合政府存亡成疑。
姐妹政爭白熱化,更衝擊德國政治版圖,過去信賴的「中間黃金法則」失靈,建制內政黨面臨碎片化的命運。最新一期的《明鏡》週刊就以「 我們曾經是強國」,來形容德國在足球場、政治及經濟上不可置信的全面潰散。
過去七十年來,基社盟與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CDU)合作密切,號稱姐妹黨,在國會隸屬同一黨團。CSU是地區性政黨,來自德國面積最大的巴伐利亞邦,首府是慕尼黑,中間偏右。澤霍費爾在年初組閣協商中,鎖定關鍵的內政部長一職,目的即在「撥亂反正」,終結選票毒藥——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澤霍費爾不怕被批和另類選項黨(AfD)比民粹,主張強硬保護國土安全,護衛家鄉傳統,和奧地利、匈牙利主張的封鎖政策同聲一氣,公開與默克爾信仰的多元文化唱反調。
二零一五年危機高峰期,大批難民沿巴爾幹路線從奧地利北上,巴伐利亞邦首當其衝。時任邦長的澤霍費爾認為默克爾犯下世紀大錯,埋下積怨。後來,為了難民人數該不該設上限,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百萬難民大舉湧入,德國社會產生質變。雖然難民的整體犯罪數據並不特別高,但伊斯蘭文化背景對女性根深蒂固的偏頗觀念、對猶太人的仇恨在德國延展。難民殺害女性、攻擊猶太人的個案頻傳,嚴重撕裂德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