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在二十一世紀復活?這是聳人聽聞的說法,但卻是今天國際關係的最新變數。從前「日不落國」的榮光是否會重新出現,還只是政客的夢想,現在仍然是一個「進行式」的發展。但可以肯定的是,蟄伏多年的英國海軍正在緊鑼密鼓地要升火待發,為英國最新的國際戰略作出準備。
被視為代表英國軍工業最高水平的「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已經建造完畢,正準備服役,讓英國航母的數目從目前只有一艘「伊莉莎白女王號」, 變成了可以「雙航母」的縱橫四海,而英國的防衛大臣威廉遜(Gavin Williamson)最近透露的信息,要在新加坡或是汶萊設立英軍基地,釋放出英國海軍要在亞洲爭霸的海洋中復出的雄心壯志。
從近代歷史來看,不能否認英國海軍的重要角色,在不斷征戰的過程中,建立了橫跨五大洲八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帝國。從美國到加拿大,從印度到新加坡,從香港到上海到天津到威海衛,從澳洲到新西蘭,都是英國軍艦的港口,史蹟斑斑,背後就是英國帝國主義全盛時期的征戰軌跡,改變了全球權力的格局。
英國海軍的擴張,背後就是帝國思想的底蘊,強調這是「白人的負擔」(White Man's Burden)。這是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提法,認為白人責無旁貸,要教化那些野蠻落後和愚昧的民族;這是白人不可逃避的神聖任務。這種思維也使得殖民地的統治變得義正詞嚴,將一切的侵佔與血腥加以正當化。
列寧倒是從更宏大的角度來解讀,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內部剝削,需要延伸到海外殖民地的原料與勞動力的剝削,才可以將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變成「工人貴族」,延緩內部革命的時代需求。
不過在二戰之後的東亞發展,都顛覆了吉卜林與列寧的論述。新興的東亞經濟超越了英國的發展速度,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四十年,就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在國力上凌駕英國,也在軍力上早就超越當年在長江橫行的英國海軍。
其實英國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它的航母,而是它的語文。英國近年在創意文化的發展上,人才輩出,凝聚了全球的精英,也是倚仗英語的利器,推動一個文化共同體。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曾經說過,英國可以失去印度,但不可以失去莎士比亞。英國史家達爾文(John Darwin)在他巨著《未終結的帝國》中,就發現文化和語言的穿透力,可以維繫帝國的夢想。
毫無疑問,英文成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也是英國在全球發揮巨大影響力的載體。這才是英國無敵的文化巨艦。英國人應該告別船堅砲利的帝國語言,讓英文成為全球真心喜愛的語言,才可以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文化帝國夢想。■
Asiaedito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