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三十年,堅持尋求「六四」真相的人,要為死難者討回公道,還家屬一個真相,而海外的民運人士也希望有一天能回國探望家人,並為中國的發展出力。「六四」事件後迫使流亡海外者計有五百餘人,他們中一部分已邁入暮年,很希望能回家頤養天年;年輕逃亡出外的,雙親在國內已年紀老邁,需要兒女的照顧,故想回家與家人團聚,以表孝道。結束流亡,有尊嚴地回家,是他們爭取的目標。
歷史的每一個片段,都是瞬間的永恆。又逢「六四」,三十年。當下,人們對「六四」事件這場運動的定性和反思,大致沿著兩個維度推進:一是反革命暴亂、社會動亂、政治風波的定性,至今仍不見有新的變奏;另一是宣揚推行西方自由民主價值觀、否定中共政制的一場民主運動。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兩個陣營對峙,針尖對麥芒,構成一個難解的死結。在這樣的碰撞中,有一種聲音,隨著十年、二十年,直至三十年,越來越強烈:我們要回家。「六四」事件後被迫流亡海外者計有五百餘人。他們活在希望與失望之間的拉鋸中,背負常人難以想像的沉重,結束流亡,有尊嚴地回家,是他們爭取的目標。
在「六四」三十年之際,有一種觀點越來越有市場,「三十年來,對『六四』事件定性的根本對立的雙方,從各自的政治需要出發抽取那場運動的某些片段,扭曲著那場運動的本質,就像一百年前的『五四』,各方都從自己的價值觀入手定性,依據各自的需求,給這一歷史符號塗上不同顏色」。如果能開啟「六四」事件的真相與和解行動,或許能成為進一步解決其他制度性新仇舊恨的起點,從而為中國最終走向穩定、健康與繁榮的未來開啟大門。
戴晴呼籲大和解
十年前的「六四」二十週年前夕,身在北京的「六四」事件親歷者、記者型作家戴晴接受亞洲週刊訪談時呼籲:先讓當年廣場的孩子們回家,平反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行為;應借鑑南非模式,對「六四」評價完全對立的雙方,實行真相調查、正義認定,然後實現社會和解。她的呼籲曾一度激起海內外迴響。解決「六四」問題的第三條道路浮出水面:體制內的開明派、改革派與社會上的理性人群推動和解,化解仇恨。五年前的「六四」,二十五週年前夕,戴晴對亞洲週刊說,「『六四』尚有多少待披露、待剖析的『絕密』啊。對自己國度的歷史,中國人有知情權。中國人民要求真相之上的正義與和解。我們等著這一天到來」。今日「六四」三十年,戴晴撰寫了新書《鄧小平在一九八九》,特色之一,是以邏輯與常識交叉印證史料及傳聞,使用新的線索,不再以學運,以及後來的所謂「民主運動」為主線,不再如三十年來大多數評述使用「專制對民主」、「當局對學生」等非黑即白的模式。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