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一個美麗傳奇。八十六歲的前中國文化部部長、作家王蒙形容自己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是新疆各族群眾和我一起度過的,我吃住在維吾爾農民家中,學習維吾爾語,與維吾爾農民交朋友,直到後來可以隨意地出入於任何一個維吾爾家庭」。一九六三年「文化革命」前夕,剛剛經歷了反右運動的他主動選擇去新疆,遠離「政治中心」。這片距離北京兩千多公里之外的土地,與他結下奇妙緣份。「我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新疆是個危險的地方,我年年去。」二零一六年六月,王蒙來到香港,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作過一場演講《放逐與奇緣——我的新疆十六年》,他說,「沒有去新疆的十六年,就沒有現在的我」。
二零一五年,王蒙的成名作《這邊風景》獲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七十萬字的宏偉敘述圍繞的既是他的新疆生活,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批前往西北邊疆支援建設的中國青年所經歷的人生故事。這本書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的真實生活,在新疆多民族團結,人民之間相互的理解與關愛。王蒙多次表示:民族團結是新疆不變的主題。
與三十歲時選擇「放逐」新疆的王蒙不同,著名作家、歷史學者易中天與新疆結緣,則是熱血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中共執政後,為了發展新疆,一九五四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勞動力緊缺是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次年,毛澤東向知識青年發出號召,兵團也隨之作出決定,動員內地知識青年支邊。從一九五六年起,河南、湖北、江蘇、上海等地開始了持續多年的青年支邊計劃,其中上海就有十萬青年,武漢有八千人。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八歲的易中天受前蘇聯小說《勇敢》的影響,他在知青歡迎會上說:「書裏描寫了一群年輕人到西伯利亞建設共青城,太感人了,我希望和他們一樣,在中國的西伯利亞也建一座共青城,將來也寫一本《勇敢》。」就這樣,他和上千名武漢青年一起,踏上了西去支邊的列車。他們的目的地,是有著小西伯利亞之稱的兵團八師一五零團。這是石河子最遠的一個農場,這裏的冬天可感受到攝氏零下四十度的冰冷,而夏天則是高達四十度的炎熱。易中天被分配到畜牧班,放牛、擠牛奶,後來又收麥子、拾棉花,他在新疆兵團待了十年,沙海之城的艱苦墾荒,留下的是一代人的青春。易中天不止一次表示:「如果沒有兵團的十年生活,我就不可能學會務實精神,不可能了解人生,不可能知道做人的道理。」
新疆究竟是怎樣一塊神奇的土地,或許正如王蒙所說:「一個人自己應該善良,你到處發現的都是善良。你自己應該光明,你到處發現的就是光明。」 ▇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