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華富邨當年落成後一度乏人問津,經過政府悉心打扮,成為今天不少人嚮往的「富貴屋邨」。
謝曉陽,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博士,大學講師,香港獨立媒體編輯。研究領域:殖民管治、權力關係、房屋及動物倫理。文章散見於香港及澳門媒體。曾任《聯合報》駐香港特派員、《亞洲週刊》編輯。
近月,香港社會上就如何覓地興建更多房屋,以解決普羅百姓的居住問題,提出不同方案。這些方案包括利用棕地、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填海、變更新界土地用途,甚至建造人工島等等。然而,所謂覓地建屋以更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說法,應是覓地建公營房屋,這一點,政府需加以確認及說明。其實,政府覓地建公屋的情況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便出現,當中經典的例子包括由麻雀變鳳凰的華富邨。
華富邨位於香港島南區雞籠灣、瀑布灣一帶,一九六七年第一期落成,目前共有十二座樓宇,共四千八百個單位。五十年來,入住人數一度高達五萬人,是全亞洲最大規模的住屋群。一九五零年代中後期,位於香港南端、當時人煙渺渺的薄扶林西南的雞籠灣、即華富邨現址已成為房屋官員建屋的目標之一。一九五七年,負責該建屋工程的屋宇建設委員會(Housing Authority)已經將雞籠灣一帶納入政府資助房屋的藍圖,並已有具體發展方案,包括可居住人數等。然而,官方也深知該地偏遠,難以吸引人們入住。這就是華富邨要變身的原因。
要講華富邨由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有一關鍵事件不可忽略,那是統計處於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日發布的一篇新聞稿,標題是「中產階級實質出現」。內容大致是,根據一九七一年人口普查結果,從「住戶收入」來看,香港已經出現了一個「中產階級」的階層。這裏先不討論僅僅以「住戶收入」來評定「中產階級」的準則是否全面,亦不討論即使以「住戶收入」來看,當時香港是否真的出現了「中產階級」,但有趣的是一幅附在新聞稿中一併傳給各大傳媒的相片。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