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理,香港浸會大學客席。曾為《瞄》(Muse)雜誌編輯總監、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英語教學出版總編輯、香港01執行總編輯。
香港政府的高官多是「成語盲」,出自他們口中耳熟能詳的慣用語往往產生「意外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令人啼笑皆非。隨便舉幾個近期的例子: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涉嫌散播港獨訊息的老師在設計課程時經過「深思熟慮」;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說政府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只能針對性地向要關閉的處所提供支援,明白措施下會有很多無法受惠的「漏網之魚」。
將「處心積慮」說成「深思熟慮」;為一個沒有把香港市民「一網打盡」的資助計劃辯護。這不是咬文嚼字,涉及的也並非只是語言能力的問題,而是關乎政府的創新能力。
創新不一定指創造新產品或引進新科技,也可以是意念上的創新或者創作的靈感。在這個意義上,創新無處不在,關鍵是我們對創新有多少鑑賞力和識別力,即英文所謂的「an eye for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舉個例,美劇《國土安全》(Homeland)的宣傳口號是「The Only Way Out Is Back In」(唯一的出路是走回去)。「走回去」在這裏有棄明投暗、以身犯險的意思,指曾是中央情報局特工的女主角為緝拿恐怖分子不惜放棄過正常生活的機會,再次將自己置身於殺機四伏的凶險環境。這句口號令人拍案叫絕,因為它一舉翻新了「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唯一的出路是走下去)這句美國人耳熟能詳的慣用語。「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脫胎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名作《僕中僕》(A Servant to Servants),原文是這樣的:「He says the best way out is always through. And I agree to that, or in so far As that I can see no way out but through」(他說走下去就是最好的出路。對此,我同意,或者應該說,不走下去,我根本看不見出路)。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