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回歸後缺乏「中國人」的養成教育,對中國的歷史與國情不懂,對中國的地理也是迷迷糊糊,須學習美國的學校教育對歷史與地理的重視,銘記於心,更毋忘錢穆強調的對中國歷史要有「溫情與敬意」,而流行文化的李小龍與葉問電影,都是揮之不去的集體記憶,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
香港教育當局最近宣布推動新通識教育。過去通識科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批判性思考」,卻成為港獨思想的溫床,導致很多中學生與小部分小學生,參與二零一九年黑暴事件,他們投擲汽油彈﹑焚燒地鐵站、隧道,堵塞公路與鐵路。這都源於香港的教育,在回歸後缺乏「中國人」的養成教育,對中國國情不懂,對中國地理也是「迷迷糊糊」,也因此無法落實國學大師錢穆所說的中國人的要義,就是要熟悉國史,更要對國史有一份「溫情與敬意」。
其實在「政治教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問題上,香港還需要向美國看齊。美國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美國的歷史與地理,並且充滿了「儀式感」,不僅要唱國歌,學習國歌歷史,還包括「忠誠宣誓」(Pledge of Allegiance)。美國歷史與地理的學習不斷循環教授,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層層並進,不厭其煩,務求學子銘記於心,不可須臾忘懷。
反觀香港的基礎教育,對中國的認識非常少,尤其對於中國的地理。今天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數對中國有多少省份﹑每個省的省會都懵然不知,對於每一個省的簡稱,如湖北是鄂,湖南是湘,山東是魯等,都不知所云,更不要說中國近年的建設,如高鐵最新的八縱八橫、高速公路、隧道、大橋等最新的基建突破,也都一概不知。
香港新一代對中國的名山大川﹑各地名勝古蹟與人物的關係都完全不懂,不曉得四川成都與諸葛亮、杜甫的關係,不曉得福建的名人包括嚴復、冰心、余光中等,甚至不知道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而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