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陳可辛拍攝《奪冠》講述中國女排的發展歷史,重現女排世界奪冠的催淚一幕。鞏俐忠實再現郎平本人獲好評,重塑一代中國人視為精神圖騰的女排精神。
拍攝於一九八零年的中國電影《沙鷗》中,二十八歲的女排老將「沙鷗」得知腰部的傷病已經嚴重到令她無法應對即將到來的高強度國際比賽,球隊隊醫韓醫生這樣問她:「難道你要用你的後半生去換一場比賽嗎?」「我要用我的一生,去贏這場比賽。」沙鷗這樣回答道。過往十餘年停頓的時光、荒蕪的青春和無法隱藏的傷痕,都化為了一場關於勝利的賭局。
一九七四年,中國女排在時隔十四年之後第一次參與世界比賽,僅僅取得第十四名的成績,而同一時期的近鄰日本,一群「東洋魔女」則正在以瘋狂連勝的成績橫掃世界排壇,不可一世。一九七六年,六十年代的男排國手袁偉民受命重組中國女排,在中國作家魯光為中國女排撰寫的報告文學中這麼寫道:「他(袁偉民)默想著:『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她們身上,讓她們去實現我們的理想……』」如果說競技體育的魅力在於拼搏、對抗和全力以赴之後的輸贏,那麼對於那時的中國而言,勝負背後所包含的期待、悲愴以及渴望獲得證明和認可的沉重,顯然來得更為重要。「三年贏過南朝鮮(韓國),五年打敗日本」,影片《沙鷗》結尾,錯失亞洲冠軍的沙鷗雖不幸下身癱瘓,但她作為教練所訓練出的新一代球員則成功擊敗了日本隊,衝出亞洲舉起獎盃——影片上映後一年,中國女排五局三勝擊敗日本女排,獲得世界盃冠軍,將電影中的美好想像變成了現實。
過去的一個月裏,在接受多家中國大陸媒體訪問時,香港導演陳可辛都坦言,在他拍攝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的過程中,曾經帶著團隊中的其他人一起觀賞過《沙鷗》,他想要「看那個八十年代的狀態」,並試圖在其中尋找一些「有年代感的東西」,因為八十年代那個嶄新、熱情的中國,是作為一名少時移民泰國的香港導演所未曾親歷過的。對於陳可辛而言,中國女排曾經是十六歲那年(一九七六年)的自己在泰國曼谷球場上看到的身著白色球衣的身影,而如今,她們則是自己執導的長片作品《奪冠》中的唯一主角。
二零一六年,中國女排經歷小組賽低迷和淘汰賽的驚天逆轉,最終於巴西里約勇奪奧運金牌,此後不久,致敬「女排精神」的主題電影便悄然上馬。從三年多前傳出籌拍消息,到定檔二零二零年農曆大年初一,傳出中國排球協會及女排功勳教練陳忠和批評、抗議的消息後意外更名,再到撞上避無可避的新冠肺炎疫情遺憾撤檔,最終於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五日與觀眾見面,《奪冠》的誕生史本就是一部一波三折的血淚史。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